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拥有文化自觉不能急功近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17日10:48  半月谈

文化价值:如何看待主流和多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度调研系列之三

  “我们面对着开放的、改革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盛世,面对着民族的文化建设,都应该具有时代的担当意识和对人民、对历史、对未来负责任的态度。我的经验和态度就是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仲呈祥(《半月谈内部版》2011年第10期)

文化自觉:点亮精神灯塔——访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

  <b>价值建构贵在文化自觉</b>   价值建构贵在文化自觉

  记者:您一直提倡“文化自觉”,它对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文化价值有何意义?

  仲呈祥: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较早提出的。他在近一个世纪的文化感悟后觉察到:“我思来想去,文化的接力棒上要镌刻四个字,就是文化自觉。”人类是高级形态的理性的情感动物,文化是用来坚守独特精神家园的,是人类的独特存在方式。所以,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才能实现真正的、充分的文化自信;只有充分的文化自信才能达到真正的文化自觉;而只有文化既自觉又自信,才能真正走向文化自强。

  记者: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内涵有哪些?

  仲呈祥:文化自觉就是要自觉意识到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意识到文化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意识到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提高民族的精神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文化自信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充满自信。它凝聚民族,使中华文明在世界几大文明中唯一不断档。第二层是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文化充满自信,比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等。第三层是要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充满自信。

  文化自强有两个“轮子”,科技与市场。科学技术可以开拓人们的思路,给文化的发展打开新天地,但如果使用不当,将抑制艺术本体的发展,甚至妨碍艺术的繁荣。如今,某些艺术作品喜欢用大场面、大制作,调动各种高科技手段,但艺术本体反而萎缩。商业市场也是把双刃剑,既可以激活艺术生产力,也会因使用不当造成负面效应,败坏艺术的精神素质。

  记者:如何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

  仲呈祥:按费孝通的观点,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必须以人为本,用张扬真善美价值的优秀文化把人的素质“化”高,然后靠高素质的人去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如果倒过来,急功近利拿文化“化”GDP、“化”钱,以牺牲人的素质和全面发展为代价,就不利于面向现代化、世界和未来,壮大中华民族的软实力。

  以先进文化进行引领

  记者:社会转型期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特征。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文化的价值如何更好地实现?

  仲呈祥:现在是历史上从来未有过的文化多样化时代,各种各样的文化观念主张都可以呈现出来。但是,要鉴别什么才是先进文化,要以主流引领多元。文化的根本价值和功能在于引领而不是迎合。我们现在一些文化人对部分受众的迎合超过了引领。比如,关于收视率较高的电视剧《蜗居》,有关单位的一项调查显示,某大学14.6%的女大学生表示选对象也要选剧中“宋思明”那样有钱有权的。这就说明《蜗居》已经对部分女青年的婚恋价值取向产生了误导。

  记者:造成迎合和误导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仲呈祥:现在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论调、口号造成了这种情况。比如,评价电视剧只看收视率,电影看票房,出版物看码洋,至于精神价值的评价却说得不够。只看收视率其实是顺从背后的广告商的需求,是用受众视听的快感冲淡和取代了艺术最高追求的精神美感。而人类审美把握世界的最佳境界只有三个字——超功利。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不恰当地追求作品的“观赏性”(娱乐性)。对文化艺术的评价标准有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经典大家在创作美学范畴里从来没提出过观赏标准。因为观赏性不属于创作美学范畴,而属于接受美学范畴,观赏性是个变量,是因人而变、因时而变、因地而迁的。

  记者:那么,引领与迎合之间的度如何把握?

  仲呈祥:现在有些作品为了迎合受众降低了精神价值标准,不过,不能一味责难创作者,受众也需要培养,要靠净化环境和提升素养解决接受美学范畴的问题。对于创作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了十六个字,“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所以,文化一方面要贴近群众、深入生活,另一方面还要站出来,站在引领的高度才能让作品有高境界、高品位、高格调,才能起到灯塔和航标的应有作用。

  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记者:这些年,我们的文化发展空前繁荣,但也出现了过度娱乐化的倾向,您怎么看待?

  仲呈祥:我们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已经发生巨大变异。我认识的老一辈文化大家是在一种讲真善美、讲人格、讲情操的优秀人文精神传统浸润下成长的,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以及陈独秀、胡适、陈寅恪、钱钟书等文化巨匠。而现在有些强势媒体给青少年一代推出的文化偶像是小品演员、超女等。我不否认这些人在满足多样化的大众文化需求中的贡献和魅力,但值得追问和反思的是:如果一个民族起引领作用的文化偶像从鲁迅一下跌落到娱乐明星,这中间的精神落差和文化落差有多大?这是我们应该反思的问题。

  记者:在这里您提出了“氛围说”,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氛围?

  仲呈祥: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使每一位国民身入其中,不能自已地就得到心灵的陶冶、灵魂的深化、精神的洗礼,这个就叫文化软实力。文化化人对民族的未来极其重要,而化人的途径就是通过环境和氛围。

  记者:文化发展的底线和标准是什么?

  仲呈祥:任何民族,文化宝塔愈厚实、愈多样,才能愈繁荣。现在我们的文化比较多元,但要有一个底线,就是不能解构、削减我们民族倡导的正确价值取向和伦理道德主张。这个文化宝塔从塔腰到塔尖应该是那些经过历史和人民检验过的经典文化作品和优秀文学艺术家们。

  记者:什么样的人才能被推上塔尖?

  仲呈祥:第一,要拥有丰富的知识。我们生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但信息不等于知识,只有经过筛选才能升格为知识。第二,要有高于知识层面的智慧。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缺乏思想的统帅是没有智慧的,而塔尖人的智慧之光可以照亮我们的精神航程,其哲理与人生感悟能让我们受用终生。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记者:文化也是生产力,您如何看待当前各地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仲呈祥:在市场经济日臻成熟的条件下,文化改革发展应该有产业,但是不能一股脑地把文化全都产业化。如民族中有不少极其重要的公益文化、学术文化等,就不可以产业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同精神生产的某些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正因如此,中央的文件多次强调,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分类指导,要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可惜实践过程中,在二者不能统一时有些人就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了。

  记者:如何校准这种偏差?

  仲呈祥: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文化是流淌在一个民族肌体里无处不在的软实力,要靠长期积淀、水到渠成,万勿操之过急、违背规律。既要看到文化面对市场时具有一定商品属性,更要高度重视它具有的精神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要看到文化在化人、养心、提升素质、塑造人格方面的潜移默化作用。(半月谈记者吴琳 邓伽)

评论:文化大发展成果惠及亿万民众

  金秋十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即将召开,其主要议程是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党的中央全会专题集中研究文化问题,不仅体现了党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也表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们党对新形势下文化工作的领导,完善文化领域改革与发展的“顶层设计”。

  文化领域顶层设计的完善可谓正当其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事业,文化建设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综合观察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文化建设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

  人们对顶层设计的期待,不仅源于对复杂和严峻的现实挑战的深沉忧思,更蕴含着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愿望和建设文化强国的极大信心。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文化战略地位的提高,文化改革发展的任务骤然加重。文化改革发展涉及各个文化门类、文化层次,可谓千头万绪,几乎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如何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尽快使我国文化管理体制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更加有利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这是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需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经过一段时间的地方和行业试点、探索后,应当及时总结经验,深化总体方案,高屋建瓴地指导全国的文化改革发展工作。这便是当前人们对文化领域顶层设计的新期待。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速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核心价值观引导,都是文化改革发展顶层设计题中应有之义,必不可缺。这些重点工作既各有侧重,又密切相关,必须统筹安排,全面推进。当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文化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也需要不断完善。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我们有理由期待,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文化改革发展的方向将进一步明确,决策部署的科学性将进一步提高,执行力、实效性将进一步增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成果将进一步惠及亿万人民群众。(半月谈记者 王新亚)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更多关于 文化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